佛教自有教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这是什么知识?什么转弯,什么是智慧?比如!感恩!
作者:魏贤大师
学佛的目的是在唯知识论的学习中“转向依赖”。皈依有两种:一种是染净,一种是化为智慧;化染为涅槃,化识为智为菩提。涅槃是自洁的意思,菩提是开悟的意思,可以证明菩提是般若(按中宗),也可以证明智慧无分别(按独宗)。
在迷茫和污染中,众生没有智慧,不懂因果。学佛就是先注意正确熏蒸,闻多了以后再逐渐由染转净籽,恢复本来的佛性。我们现在处于谷物位置。唯识把修行的第二个地方分为五个地方:第一,食物的位置,第二,修行的位置,第三,修行的位置,第五。第一个位置是积累智慧和资源,第二个位置是待修(唯识观),第三个位置是只看到知识和道理,第四个位置是修行两障的现状和种子,直到各种染料断绝,如金刚般坚固,金刚道等于妙觉时证佛果。
化知识为智慧:就是把八识变成四智(三体四智)。众生之知,主要以异为主,即伪异。去伪存异就是纯粹的智慧。
立名心,想名“意”,造别名“识”第八识可以包含藏种和现在的种子相互熏蒸,这就是心;第七是想我;前六感各有不同,其中前五感厚而异,第六感薄而异,由表及里,第六感又分为五感、散觉、单头觉。五感意识与前五感同时升起;散位感可以在不接触外界环境的情况下随时诞生;单头意识是无中生有的幻想。最后的知识是基于思考的;阿拉耶的知识主要是熏制和持有(种子、根和器官)。总的来说,知识是假的,是被污染的。
阿赖耶的知识是,以一般人的立场来说,达到佛的立场,就叫无邪知识。知物有异,既是泄,又是许,不为真。是生死之根,从中有业障,烦恼。因缘是不同感情的结果,有两种结果:积极的和依赖的。按五行,按山川,这就是我们的障碍,叫障碍,也叫杂染,是假离而生。分开的原因是“坚持自己”的感伤习惯。自我坚持有两种:“人的自我坚持”和“法的自我坚持”。要彻底断绝生死,就要断绝自执。假分离的出现,一方面是以我为主体,被贪欲所感染;另一方面是伤害别人,每一个手势都会伤害到别人。普通人很难不伤害别人,五官只能起到这个作用。学佛的人就不一样了,因为在转化的过程中,第六识的幻化逐渐减少。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对* * *感受到的一切现象都没有正确的观察。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及麻烦和商业习惯的障碍,邪见产生了,所以他们经常形成愚蠢的对立和相互斗争。这是生死痛苦的来源。
杂染、假分离等。一切由知而变,其修行方法是守根护意(戒)。不被外界感染是守根,保持正念是护意。学佛首先要守根,进一步保意。如念佛、佛法、和尚、因果、众生等。,都是由戒律决定的。有定力才有智慧,有智慧才有分辨能力。练习冥想的目的是达到正念和开悟。般若波罗蜜多教,从写般若波罗蜜多到观般若波罗蜜多,最后到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禅宗也有文字,如《六祖坛经》。方正禅不会说文字,却看得清自然。从气味思考,护正念,严令禁止,是基本功夫。只有知道门派的人说,闻的阶段是要抽,要学会正确的方法,同时要结合自身去实施。抽烟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也可以用好的知识来解释。第六意识有虚幻区分的智慧和圣人无区分的智慧,不同于常人的智慧和智慧。虽然我们现在处于基础位(粮位),但是我们永恒的好根来之不易。胡艺大师说:他在禅定中遇到弥勒菩萨,对他说:“异即知,无异即智;知识是染色的,智慧是纯净的;染有生死,智无诸佛”,智是空智,空智的境界如六祖之云:“本来无物,何处有尘埃?”
粒位是积累的智慧粒,属于顺利分离;增加一个位置来修复视图是一种选择;站在道的立场看真理,去除了对理性的执着(禅宗的开悟,密宗的大圆满,只知宗派的真见)。
入地后,第一到第十名都是训练名额。在这个阶段,两个障碍的烦恼、电流和种子分别被打破;所有的种子都是进入金刚路后才被切断的。所以实践要务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当你进入平等感,你就会体会到佛果的成就。这个时候你会把八识变成四智。
《坛经》说:“六七转,五八果圆。”在六识、七识成佛之前,一开始就可以消除这两个障碍;前五感、八感(包括六、七感)的种子,直到钻石位置才能破。前五感转化为智慧,是指众生的一切事业都能成就,现在化身为解脱众生的痛苦。把第六识变成智慧的奇妙观察,可以潜移默化地观察到自相和各种规律的* * *相。将第七识化为等智,灭我痴,灭我慢,灭我爱,灭我与一切众生平等,起大慈大悲线。把第八识变成大圆镜的智慧,第八识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众生称为阿赖耶识。因为它们被污染了,被迷惑了,不能发光,不能看见一切,到了佛果,就叫无垢之识。比如大圆镜,什么都能看见,光线照遍全身。至此,他们可以得到三个身体和四个头脑。第八识示法身,第六识示身,有他益身,也有他自益身。他作为地上菩萨的身体是有益的;自私的身体是唯一获得无限快乐的佛感身体。前五个轮回是化身,可以分为两种:回应化身和改变身体。应化身为八相,变身是应随类而变的身。三体四智的佛身,称为无上正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