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中的关指的是哪?这个词又是怎么来的?

“关陇集团”这个概念本身是有缺陷的,陈寅恪当时讲述魏晋南北朝史,引用了西方式的政治概念,其原文同时也强调“阶级”这个词,又用“关中本位政策”来指代一个政策集团。所以说,陈书本身就是不严谨的,他只是开了先河,让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政治学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

到底什么是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在陈寅恪的原著中,既是一个阶级利益集团,又是一个政策集团。按照常识,政策集团是由一种政策主张整合起来的,例如日本的大陆政策、美国的孤立政策、苏德的反犹政策等等,其背后可以汇集平时政见不同的力量。“关陇集团”作为一个政策利益集团,其一系列主张被陈寅恪称为“关中本位政策”。

关中本位政策,具体主张有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半封建的府兵制,充分尊重一个鲜卑、汉族为主的武士集团,以保证军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熟人网络、可传承的战斗力、军械兵器制造上的工匠精神。这个政策主张一直坚持到天宝十五载,才被募兵制替代;与此同时,均田制也逐渐退出。与此相反的政策集团,就主张国家募兵,普通税,科举而非世袭等等,其斗争变相地贯穿了整个唐朝。

二是寡头***和制,不允许皇帝的权力过大,府兵武士集团的上层人物“八柱国”之间是一个利益***融的团体,皇帝只能是这个集团的代言人。违背这个政策的典型案例就是隋炀帝杨广,后来被李渊集团打败。

三是积极主张对外开放交流。关陇集团有突厥、鲜卑背景,对中亚萨珊波斯的友好开放,对粟特人的容纳,对拜火教的宽容,对国际贸易的坚持,在国际法上的探索等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与这个政策相反的,就是农业本位、民族主义、独尊儒家等等

北朝骑兵

?关陇集团与其他大姓

关陇集团并不是北朝唯一的政策利益集团,它出身的北魏六镇,其实当时分成了两个部分,宇文泰、独孤信等武川人是一伙,高欢等朔州人是另一伙。宇文泰等进入关中后,实行了较为扁平化的操作,容纳了中下层社会;高欢等进入河北,与当地豪族结成联盟,更强调贵族阶级利益,也更强调与柔然、波斯等外部势力的结盟。

与此同时,北朝还存在汉族世家,如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弘农杨氏、荥阳郑氏等等。这些大族在东汉魏晋时期就已经崛起了,以后又在北朝得到壮大,在全体汉族眼中拥有高不可攀的尊贵性。除此之外还有南方土著的高门,如顾、陆、殷、朱、黄等八姓。这些势力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强大力量,各有自己的政策主张。

北朝骑兵

后世通常认为关陇集团与关东寒士之间的冲突是唐朝前中期的主要线索,在武后时期达到冲突的高峰;通说也认为关陇集团第一波受挫于杨坚父子,第二波被武后高宗灭亡(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为长孙无忌)。这些都是一叶障目而已,实际上关陇集团的那些政策主张,后来被李吉甫、李德裕等宗室背景的势力所继承,屡次挽回大唐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