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俄狄浦斯情节?

俄狄浦斯的情节简单的说就是:爱异性父母,恨同性父母。“底比斯国王雷维斯听到预言,他的儿子将来会杀死自己,娶他的母亲为妻,所以生下儿子后就把他抛弃在山里。这个孩子后来被牧羊人接走抚养。国王见了,觉得可爱,就收他为养子,给他取名俄狄浦斯。后来俄狄浦斯真的杀父娶母。”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源于希腊神话及其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中最初的戏剧处理。故事是这样的,俄狄浦斯出生的时候,一个神谕指出他要杀父娶母。在真正发生的事情之后,俄狄浦斯意识到了原因,变得盲目。弗洛伊德因此扩展了一个普遍的心理剧。在他看来,每个孩子潜意识里的欲望都是和妈妈做爱,杀死爸爸。父亲以阉割相威胁,压抑了这种欲望,于是孩子接受了父亲阴茎的权威。同时,这也是潜意识作为被压抑的事物的领域被创造出来的时刻,也是儿童进入社会或者如拉冈所说的语言和符号秩序的时刻。

《俄狄浦斯的故事》是奠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叙事之一,也是争议和纠纷的源头。女性主义经常(但不总是,见Mitchell,1974)批判俄狄浦斯叙事中的性别偏见,排斥小女孩,或者认为小女孩是被阉割的男孩,从而经历“阴茎嫉妒”。梅兰妮·克莱茵和其他早期弗洛伊德的批评者区分了一个前俄狄浦斯阶段,并转向母女关系。后来,法国女权主义者尤其试图超越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地位及其对父权制度的明显巩固,提出了不同的剧本。其中之一是朱丽娅·克里斯特娃(1984b)的母性空间概念(chora)引自柏拉图的《慕丝》:母女共生的无差别洞穴或空间与她的符号世界概念有关。

弗洛伊德在其他地方引用了恋母情结的概念;例如,他对E.T.A .霍夫曼的“睡魔”故事的解释构成了他关于不可思议的讨论的一部分,以及他对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零星评论。沿着同样的路线,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进一步分析出现在他的追随者的作品中,包括拉冈(见费尔曼,1982;布鲁克和威多森[编辑。], 1996)。这些阅读材料似乎指出了精神分析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学文本的神秘内容就像潜意识,对它的解读就像精神分析的解读。更激进的含义是,精神分析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和讲故事的行为(布鲁克斯,1994,鲍伊,1987)。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批评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