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朱文正造反,朱元璋为什么封他的继承人为靖江王?

元二年(1336),佃农朱的次孙,出生在中牟县(今安徽凤阳),一个叫太平乡古庄村的地方,父亲是朱的长子朱崇武。普通人家没文化。这孩子没名字,家里人随便喊小二小二,算了。朱小二还有三个叔叔。他和四叔才七八岁。他们从小生活在一起,感情极好。

元四年(1344),淮河两岸大旱,农田颗粒无收。大旱之后,蝗灾不断。穷人努力工作,但没有成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在绝望中挣扎。

接连不断的天灾人祸,让原本平静的佃农家庭一家顷刻间满目疮痍:一家之主、勤劳一生的老实人朱,以及妻子陈、长子朱仲思、外孙在短短半个月内相继病死、饿死。本来一个贫穷却平和的家庭,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

为了活命,朱家人和失去亲人的其他人:小二的母亲王,妹妹朱,二叔朱,四叔朱崇八,强忍悲痛,依依不舍地将死者安葬后,流着泪分头逃走。王带着一儿一女,咬紧牙关回到娘家,努力保护两个孩子。而小二的二叔重六,四叔重八,也恋恋不舍,寻找出路。这家人被迫分居两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团聚。

在母亲的保护下,虽然生活艰难,但朱小二顽强地活了下来,成长为一个坚强的小伙子。这对朱家宝也是一个补血,可以延续香火。

正当母子俩生活在乱世,颠沛流离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传来:小二的四叔朱崇巴,经过七八年的磨砺,已经在红巾军中担任副元帅,手握重兵,驻守一方。于是,王带着两个孩子,赶到朱崇巴驻扎的滁州,投奔这位幸存的亲人。这一年是元(1352)十二年。

在滁州,离别了七八年,朱家一家幸存的亲人终于见面了,他们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互相诉说着离别的心情。就是在这个时候,朱小二才知道四叔已经改名为朱元璋了。

不一会儿,朱家二女婿李真和他的儿子也得到消息,来到滁州投奔朱元璋。在他们口中,朱小二得知自己的二叔、二姨、三叔、二姨、堂弟都在乱世中去世了。

四叔朱元璋积累了相当的实力,有在乱世生存的资本,所以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支持这些艰难生存下来的亲人。同时,为了培养后辈,他给仅存的侄儿朱文正和侄儿李文忠取名,并教导他们,希望他们能够顺利成长,帮助自己和朱家强起来。从此,朱小二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朱文正。此时的朱文正,刚刚16岁。

朱元璋把朱文正(和李文忠)当成自己的儿子,大力培养他们,让他们能随军作战,学习军事政治知识。朱文正没有辜负四叔的期望,在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当他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他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名勇士。他为四叔浴血奋战,屡建功勋。

元郑智十六年(1356),时年20岁的朱文正随同叔父渡江攻打江南元军重镇庆忌路(今南靖),改名应天府。朱文正英勇善战,率军出征,为朱元璋攻克庆忌路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是,朱元璋在攻陷应天后后,将这个骁勇的侄子提拔到枢密院(朱元璋本人就是红巾军的王小明封的枢密院),使他的官阶与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唐河等人平起平坐。

此时的朱元璋,除了他自己之外,还非常重视此时朱家唯一的男性——朱文正。授予他枢密院后,他还要求朱文正。你想成为什么??朱文正回答说:?大叔大业有成,何愁不富?如果我现在奖励我的亲戚,我该如何服务大众?求大叔先奖励别人。?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他更加关注朱文正。

元朝二十年(1360),朱元璋西征最大的敌人陈友谅杀了名义上的君主徐寿辉,自立为帝。同年,陈友谅大举东进,沿江而来,消除朱元璋的影响。危急时刻,等朱氏集团将领齐心协力,在应天府(南靖)外龙湾河边击溃陈友谅,击退了来势汹汹的陈汉军,为巩固叔父朱元璋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元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统一指挥现有一切兵马,授为大都督。克制中外军事?。朱文正也因此成为朱元璋手下的第二号人物。当时,朱文正只有25岁。

不甘失败的陈友谅回到武昌老巢,养精蓄锐准备再次进攻朱元璋。元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集结六十万大军,顺长江而下,将朱元璋逼到下游重镇、整个西防的门户洪都(今南昌)。

危急关头,朱元璋在前往安丰(今安徽寿县)途中,为营救红巾军首领王小明,带走大批主力部队。一时无法返回应天,便指挥大军抵抗陈友谅的进攻。

生死关头,朱元璋下达紧急命令,命大都督朱文正率邓禹、赵德胜立即前往洪都,加固城墙,设防旷野,阻击陈汉大军,以便从安丰赶回。

朱文正受命身处险境。为了叔父的基业和朱家之存亡,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为叔父朱元璋守住洪都,实现朱家之霸。在死亡之心的感召下,以不足三万的守军,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击退了陈汉大军无数次的进攻,用血肉之躯挡住了蜂拥而来的陈汉大军。

在洪都85天攻防战中,依靠优势兵力,陈友谅轮番出击,数次突破城墙,进入洪都。亲自率领精锐,拼死阻挡,陈一次又一次地反击出城。三个月来,小洪都在陈友谅的亲自指挥下,阻挡了近50万大军的洪水进攻。朱文正不负使命,牢牢守住洪都城,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军事奇迹。

之后安丰大胜回来的朱元璋被救。他做了充分的准备,率领一支军队去营救洪都。陈友谅闻讯,不得不解除洪都之围,退守鄱阳湖,意图以水师优势击败朱元璋。在鄱阳湖战争中,朱元璋依靠正确的指挥,全体将士的奋勇作战,以及冥冥之中的宿命,最终打败了来势汹汹的陈友谅军队。

陈友谅见打不赢,只好率领残兵败将沿河返回,意图逃往武昌。又是朱文正。在前往陈友谅的途中,切断了粮道,导致陈军大乱,陈友谅本人也在混乱中被刘亚射中,陈军全军覆没。朱元璋在决定未来江山归属的最重要战役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对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做出决定性贡献的,是坚守洪都城,剿灭敌军,守城85天的大都督朱文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朱文正充分展示了他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才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成为元末明初乱世名将中的重要一员。

胜利后,朱元璋赏赐将领,常遇春、廖勇安、于同海等人,功绩非凡,都被赐官衔和金帛。和朱文正,侄子的功勋仍然在他们之上,没有官员添加,因为他已经是总督;又是自己的宗族,你说?如果基础没有完成,如何回报亲人,服务大众?谦虚,所以为了表示公平无私,朱元璋没有给朱文正额外的赏赐,而是当面鼓励他,并命他驻守洪都,掌管整个江西的军务。没想到,朱元璋的疏忽造成了日后朱文正的悲剧,一个叔侄反目成仇。

朱文正军事能力超强,战功辉煌,但政治能力和人情世故一塌糊涂。之前年纪小,没怎么在意叔叔的夸奖和封爵。自从我当了大都督,就一直在掌权,年纪越来越大,对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大。我也更加关注那些代表我身份的东西,比如地位,官职,财产。在危急关头,为了伯父,也可以说是为了朱家的杰出功勋,朱文正内心极其渴望得到伯父的加封,以及不同于其他人的赏赐,这也是他血战之后,应该得到的。

但是朱元璋疏忽了,或者误以为朱文正不会在意这些空洞的东西。他家也不需要特殊对待,将来他自然能成就他的基业,朱家* * *共享财富。没有考虑到朱文正的感受。

于是,情商低下的朱文正因为没有得到自认为应得的爵位和骑士身份,开始怀恨在心,情绪失常。他不再正常执行镇守洪都、统率大军、平定江西的重任,却不知如何掩饰叔父的不满,毫不怀疑地表现出来,每天抱怨不断,埋怨叔父不公,对自己的贡献视而不见。

如果这些都是朱文正内心不满的表现,这并不特别意外。在朱文正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抱怨。朱元璋这么亲的侄子,听到他发泄不满,骂了一顿之后,可能会反应过来,给他丰厚的赏赐,以弥补这个立下大功的侄子。

但朱文正本不该如此,在他的傲慢之下,竟然让手下将士在江西到处烧杀抢掠,抢夺民房,强占农田房屋。而且还在别有用心的人的唆使下,秘密联系了朱元璋的另一个敌人张士诚的部下。据说买卖私盐有利可图,真实情况不清楚。最有可能是摸清底细,看看有没有可能换到需要的商品,借机自立门户。

江西省按察使李银兵秘密通知了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以为侄儿要造反,一气之下乘船来到洪都,命令朱文正立刻出城。见到朱文正后,朱元璋大怒,责骂他的侄子,厉声质问。你想要什么,孩子?想造反??并下令将朱文正送回天堂。

回到应天,朱元璋大怒,亲自审问朱文正,并拿起鞭子狠狠抽打朱文正。差点立刻把朱文正处死。然而,在妻子马史的劝说下,朱元璋冷静下来,觉得自己真的冤枉了自己唯一的侄子。同时,没有朱文正谋反的证据,如果他杀了朱文正,就会对不起他的大哥朱崇思。于是,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免除了他的死刑,罢黜了他所有的官职,并派他到桐城居住。此时距离朱文正坚持洪都必胜,打败陈汉的军队只有半年时间。

朱温被剥夺官职和军权后,被软禁在桐城,过了两年抑郁的生活。元二十五年(1365),吴王朱元璋(朱元璋两年前称吴王)的前大都督兼侄子,因抑郁症在桐城去世,年仅30岁。

幸运的是,朱文正死前留下了一个小儿子,名叫铁柱,今年四岁。朱元璋得知侄子去世的消息后也很难过,就把侄子铁柱带到应天,带在身边,悉心教导。我曾经抚摸过我侄孙的头,对他说:儿子,不要害怕。你父亲不听教诲,行事狂妄,所以我才这样对待他。你父亲的遭遇与你无关。等你长大了,我给你封号,不会因为你爸爸亏待你。和我一起好好学习,不要让我失望。?后来朱元璋改称侄孙朱伟,后改称朱守谦。

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帝国工业上大有作为,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朱元璋成为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首次册封诸子。在把儿子们分别做俘虏的同时,毛没有忘记把朱家除自己以外唯一的男性朱守谦立为靖江王,并在广西桂林给他分了一块封地。

朱守谦是郡王的称号,但他的待遇和其他太祖儿子封的太子是一样的,他的书和宝是一样的,他的官和护卫制度也是和太子一样的。毛还特诏,以南昌王朱兴龙(毛即位后,长兄朱崇思改名朱兴龙)为靖江藩祖,为次。以后靖江藩要祭祖,两个人都要祭祖朱兴隆和朱文正。这也是毛对当年过失的补救措施。朱文正受了委屈,也能弥补一点。

明洪武十年(1377),朱守谦为桂林诸侯,清顺治七年(1650),末代靖江王被清军所杀,十三代靖江王继承。历经274年,是明朝持续时间最长的诸侯。靖江王都是朱文正的后代,这对他是一种安慰。